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關於錢幣的軼事趣聞--卡好用?

隨著塑膠貨幣的盛行, 傳統的消費行為使用現金的情況, 開始變少,

尤其是感應的付費扣款科技問世, 像是VISA的免刷卡, 悠遊卡的購票付款,

或是高速公路上的ETC遠端感應, 甚至做成禮金卡當成是自用餽贈的對象.

電子錢包的盛行, 逐漸取代一些現金付費的消費模式,

相對地小額鈔票的使用性也降低,

就連美國偏愛的小費文化, 也可以在帳單中直接填寫, 可以不用給現鈔, 依舊不影響給小費的行為模式.

擔心鈔票零錢有天會變成歷史文物, 只能在玻璃櫥窗一窺究竟? 哈! 想太多了~

專家預測, 就算是兩百年後, 人類的消費模式依舊逃脫不了鈔票與零錢,

不過, 塑膠貨幣視同現金, 講究方便快速的當時, 也得小心遺失的不便與風險.



延伸閱讀:50元的鈔票與硬幣


塑膠貨幣風行 美小額鈔票愈印愈少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11 04:11
編譯羅倩宜/特稿

美國財政部鈔票印得愈來愈少。這可不是聯準會要緊縮貨幣政策的意思,而是因為信用卡等塑膠貨幣愈來愈普及,導致美元現鈔的印製量也日趨下滑。

紐約時報指出,去年度,1元面額美鈔的印製量是近幾年來最少,5元美鈔印製量創下30年新低,10元美鈔甚至連印都沒印。

這宣告了現鈔壓倒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時代演進,如今美元現鈔已無法用在網購等新消費模式,很多飛機上的空中商店買免稅品也只收信用卡。還有,去年紐約市的計程車資有三成六是以信用卡或簽帳卡等塑膠貨幣來支付。

在美國,電子付款技術十分發達,現金自然用得少。例如高速公路和橋梁的過路費,有類似台灣ETC裝置,嗶一聲就扣款,完全用不到現金。通勤族坐地鐵和公車用的也是儲值卡,就連耶誕節互贈禮物,美國人也時興致贈百貨公司發售的禮金卡,面額從幾十美元到幾百美元不等,拿著卡片就可去消費。

1970年代塑膠貨幣剛問世不久,當時全美國現鈔流通總金額大約占經濟活動總值的5%,40年後的今天,這個比率只剩下2.5%。紐約市民早上出門到加油站附設便利商店買一盒牛奶,區區2.5美元(約新台幣75元),付的也是信用卡。

紐約曼哈頓一家名為Commerce的餐廳,酒單上註明:「只收信用卡、不收現金。」老闆Tony Zazula說,兩年前開始不收現金,到現在偶爾還是有客人大發雷霆,但折騰一陣之後還是會拿出信用卡付帳,可見信用卡持卡率很高,只是有沒有這種使用習慣而已。

雖然塑膠貨幣更普及,使用率也上升,但並不表示美鈔會在市場上式微。美國有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零售小店不收信用卡。此外,亙古以來,現金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易追蹤流向,犯罪集團特別偏好。紐約時報訪問住在聖塔蒙尼卡(Santa Monica)的幫派兄弟Whitey Bulger,他說15年來都用現金付房租,公寓的牆壁隔間內藏了好幾千元的美鈔,準備隨時跑路之用。

波士頓研究機構Aite Group指出,現鈔仍然十分普及,而且消費模式改變得不夠快,估計200年之後,美國人還會使用紙鈔。

現鈔的普及度並沒有銳減,但紙幣印製量卻降得比較快,另一個原因是科技進步,讓鈔票更耐用,因此不需要為了汰舊換新而印鈔太頻繁。根據美國聯準會估計,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紙鈔,平均壽命約可維持40個月,20年前,美鈔的壽命只有18個月。

短期內美鈔不會式微的另一原因,是高面額的百元美鈔在海外市場廣受歡迎,已經成為美國最暢銷的出口品。前蘇聯解體迄今20年,因為美國的強勢經濟霸主地位,也使得百元美鈔跟黃金一樣保值,還有流通及攜帶方便的好處,因此需求不斷攀升。

去年美國財政部印製的百元美鈔數量,首度超越1元美鈔,而目前全世界流通的百元美鈔,估計超過70億張,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外國人持有。2003年美國士兵搜索約旦強人海珊的住所,發現價值6.5億美元的百元美鈔。因為百元美鈔太受歡迎,去年在全球流通的美鈔總金額首度突破1兆美元。

百元美鈔在國際市場風行,對美國來說其實是一大利潤。財政部負責印製、成本約每張0.1美元,印好後交由聯準會發行,發行的紙鈔用來收購有息證券。換言之,發行的鈔票愈多,利息所得就愈高,每年聯準會都會將這所謂造幣利差(seigniorage payment)繳還國庫,去年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