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一分錢的故事

我記得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六十年代初),銀行每個窗口都有一個數一分錢銅板的機器.

你可以把你幾個月存下來的一大堆一分錢銅板,倒進機器,

沒有多久就全部給你數出來了.然後,銀行的會計小姐,

它就給你換成紙鈔和較大面額的硬幣,三塊七毛五,十二塊三等等.

而現在非但銀行早已不再為我們提供這項義務服務,

還要你本人先從銀行取來一捲捲可以裝上五十枚銅板的紙筒,

自己一枚枚地數(你以為數上三五百個銅板好玩嗎?)自己在一枚枚地裝(不予置評)

裝滿封好之後再送去銀行,他們才肯給你換只車. 換句話說,連銀行都懶得去理這倒楣的一分錢便尼.

何止銀行,伸手跟你要錢的酒鬼都不收銅板.

而如果你不幸給了一個有毒癮的君子幾個銅板,肯定你還會挨揍.

怎麼搞的? 我想我們先不要去責備銀行和酒鬼,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我們自己,

生活在美國,如何對待這個好像一文不值的一分錢銅板.



根據我不太科學的觀察,如何處理銅板也是男女有別.

一般女人都用手提包,外出不發生任何存放硬幣的問題.

但是男人一般使用的皮夾則沒有地方放硬幣.而且只有少數人肯用保管硬幣的小皮包.

其餘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樣只好裝在上衣口袋或褲袋裡,磨口袋不說,而且不舒服.

所以大部分人,也多半像我一樣.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口袋裡面裝的硬幣全掏出來,

留下五分十分25分的硬幣,而將當天不幸找回的所有一分錢銅板,丟進大玻璃罐,或是空鞋盒.

我的銅板倉庫是多年前我從非洲帶回來的一個比炒鍋稍微小一點的石頭盒.

現在已經快滿了,重得我一隻手是絕對拿不起來,兩隻手也要用點力才行.可是長久以來,

我沒有精神,也好像找不出時間,坐下來一個個地數,一個個地裝進紙筒, 好去銀行換成能夠使用的真鈔票.



不住在美國的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用掉它.當然,我無時無刻不在儘量找機會把它打發掉.

可是,說比做容易.銀行和酒鬼不要它先不說,越來越自動化的美國,根本就不給你留任何餘地.

首先所有販賣機都不收銅板,連售價才三毛五的報紙售報機都不收.

我以前最容易打發掉的辦法, 給小孩子, 也都行不通了.

一分錢的糖果機現在變成了五分錢糖果機,而且也不收銅板.通貨膨脹分但削弱了美元,

更影響了美國兒童的價值觀.不錯,慈善機構到使肯收,

只不過誰也不好意思只是捐上一百來個銅板(一塊多美金),

好像至少也要好幾千幾萬個才拿得出手,而考慮到他們不會來收,

而要你親自送上門的話,你就不得不再一次考慮這幾千幾萬個銅板有多重了.



但最重要的是,美國商店得售價都不是整數.全有零頭.什麼一塊幾毛之類的等等,

已經夠麻煩了.再加上紐約把分之八的消費稅, 在紐約買東西難得有個整數.

而如果你身邊剛好沒有銅板,那找錢的時候反而會因此多收進好幾個.

一點不錯,有它也不是,沒有它也不是.

所以在美國省一分錢並不等於賺了一分錢,只等於多了一個累贅.





原文摘錄--
                   美國郵簡, 作者: 張北海
美國郵簡圖片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錢進世界--奧地利之神聖羅馬女皇之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 Silver

Maria Theresia, 1717-1780, 為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女王, 


圖片來源: http://theloveforhistory.wordpress.com/people/maria-theresa/maria-theresa-of-austria-hoky-roman-empress-kings-and-queens-17202021-580-726/



在位期間達40年之久, 倡議維護世界和平, 反對列強瓜分波蘭.


由於出身顯赫, 因此終其一生, 名稱頭銜不少. 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做更深入探討.


除了權勢之外, 本身亦屬多產型, 前後共生了16位子嗣, 但能真正長大成人的, 僅11位.


期間推動各項改革, 文武兼治, 甚至據傳在懷孕時, 依舊帶球上陣, 帶兵親征, 絲毫沒有一點懼色. 


於晚期與兒-約瑟夫二世共治, 奠定長達近兩三百年奧地利的政經教育, 甚至是音樂藝術領域的重要基礎.


藏界喜歡用"大奶媽"來揶揄這位偉大的女性, 據說本人在少女時代身材就相當豐滿, 甚至有點胖.


但本人似乎樂在其中, 不以為意. 也參加巴蕾舞蹈的演出.



此幣保存良好, 屬後鑄幣, 為奧地利官方再鑄紀念, 銀光湛然, 直徑約41mm.


幣餅上的材料車輪狀壓延痕跡, 清晰可見.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關於錢幣的幻想世界--STONE COIN

錢幣, 是一種經濟活動的產物.

從遠古時代的以物易物, 到以貝殼交易, 隨著時代的演進, 礦產的開採與工藝的進步, 取而代之的是銅錢, 布錢, 刀錢,

對保存上的需求, 從鑄銅鑄鐵, 演變到後來的銀貨, 元寶, 金碇, ......

以一些氧化不易的金屬替代, 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 避開戰亂與人為偽造的損失.

為統一幣制, 由官方發行貨幣, 減少民間私鑄錢幣成分不足,



到了現代, 開始推出一些雙色幣, 利用不同的金屬嵌合, 壓配成形;

或是提煉稀有元素, 成了收藏市場上面討論的話題. 也是收藏特殊專題的錢幣者的最愛.



偶然的機會之下, 看見這枚花紋很美的錢幣, 是2011拉脫維亞所發行以當地的花崗岩做蕊心,

外圍環繞銀質, 與雕刻技術, 成就了另外一個奇特且獨具創意的工藝品.

文章至此, 突發奇想, 台灣以出產奇石著名, 相關單位不妨可以挑選適合的石材, 發行代表台灣的stone coin, 相信應該會是一個很棒的題材.




拉脫維亞的花崗岩幣





台灣礦石
http://gis.geo.ncu.edu.tw/earth/earth.htm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2011/2012大英不列顛女神銀幣

英國不列顛女神銀幣, 是世界上幾個會每年固定推出銀幣發行的國家之一.

說她特別, 還真有幾個奇特的地方,

除了先前的系列介紹之外, 幣面的設計雖富古典羅馬氣息, 但並非每年都推出不同的設計.

像是大陸的熊貓銀幣, 澳洲的袋鼠銀/無尾熊銀/笑翠鳥, 每年皆不同,

美國鷹揚銀幣, 加拿大楓葉, 奧地利音樂銀幣, 則是圖案固定,

墨西哥自由女神銀幣則是一個圖案推出之後, 一兩年後就會有小修改, 中間也曾降低銀純度, 或整個更新,

英國不列顛女神銀幣, 則是硬是讓你你捉摸不定,

不但推出的圖案不固定, 還會重覆先前的設計,

有點讓人產生時間錯亂或敷衍了事的感覺.




2011女神銀幣依舊採取傳統神話中頭戴戰盔的女神樣, 手持三叉戟與圓形米字盾牌, 象徵大英時代的輝煌歷史.

看似眼熟, 這其實是在舊版的一便士銅幣中廣泛出現的圖案.



在舊元素中, 另外加入米字旗的新設計.

整體而言, 圖樣嫌小之外, 米字旗的部分也嫌多餘.

缺乏先前系列作品的霸氣與藝術氣息.


 



2012年則是繼續延用舊有.

若能搭配時事, 在幣面鑲嵌上奧運標誌或其他圖騰,

小小圖案, 既不喧賓奪主, 卻也能帶給收藏迷意外的驚喜與廣告之效!




歷史回顧: 大英不列顛女神系列

圖片來源: http://news.coinupdate.com/britannia-silver-bullion-coins-0560/